腺瘤性息肉 癌变风险高 及早筛查防治大肠癌

10 September 2020

by Sin Chew Easily

医句话:

大肠息肉是诱发大肠癌的罪魁祸首,尤以腺瘤性息肉最常见。 息肉起初为良性,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变大,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容易突变为癌细胞。这个过程一般耗时5至10年,因此及早进行筛检和切除肠息肉,是最佳预防方法之一。


“大肠由盲肠、结肠和直肠组成,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,主要的功能是‘再吸收’自小肠流入的食物残渣、水分和电解质等,然后慢慢形成粪便贮存或排出体外。一般大众所说的大肠癌,泛指临床上的结直肠癌(colorectal cancer),包括了源自大肠最长部分的结肠,以及末端连接肛门部分的直肠部位所发生的癌症。

最常见的大肠癌为‘腺癌(adenocarcinoma)’,约占95%。另外还有淋巴瘤(lymphoma)、源自肠壁平滑肌的胃肠道间质瘤(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)和源自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类癌肿瘤(carcinoid tumors)等,不过这些较为罕见,这次暂不讨论。

腺癌大多是由息肉(polyp)衍生演变而成。这些附在管腔壁的异常生长的凸起组织起初为良性,但随着时间的增长,它们会慢慢变大,到达一定程度会就容易突变为癌细胞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至10年的时间,一般不会有今日发现了大肠息肉,1年后便确诊癌症的状况。因此及早切除息肉,是非常好的预防方法之一。

简单而言,大肠癌可分为4期,第一期为局部病灶,肿瘤只侵犯到黏膜层,第二期是肿瘤侵犯到肌肉层。当肿瘤扩散到淋巴腺则归为第三期,第四期则是已扩散至其他器官如肝、肺或骨等。

第三期及以上须化疗

大肠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,结肠切除术(colectomy)的原则是将病变肠道切除,清除附近淋巴结,之后重新接回肠子,以保持它原有功能。由于大肠长度约150公分,切掉部分大肠对人体影响不大。第三期及以上的患者,由于已累及淋巴腺,在接受手术后需进行化疗。至于第四期的患者肯定得接受化疗,视情况才考虑是否动手术,因为此阶段以全身性治疗为主,手术的帮助不大。只是当肿瘤过大引起梗塞,粪便无法通过或大肠肿胀破裂,或肿瘤大量出血时,医生才会为第四期患者动手术切除。

临床上可通过开腹手术(open surgery)或腹腔镜(laparoscopic)手术进行,其实两者的成功率和效果不相伯仲,研究也并未显示选择了哪一种会对5年存活期有所影响。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属微创手术,是通过腹部4至5颗洞孔,以特殊仪器将腹腔内肿瘤取出,因此有痛楚少、失血量少和住院期短的优点,惟手术费用也比较高,大约是5000至1万令吉,过程也比开腹手术长半小时至1小时。

当然,若无需考虑费用问题可尝试腹腔镜手术,不过有时候也轮不到患者做选择,譬如肠内是局部大型肿瘤(bulky tumor),那么则无法通过腹腔镜切除。至于肿瘤属大型或小型,可选择哪一种手术方案,需视个别情况评估,不是单凭多少公分而定的。

其他较新的治疗方法如标靶治疗或免疫疗法,目前是运用在第四期患者身上,尚未成为大肠癌的主流治疗方案。由于肠道游移不定,在角度上也难以避开对放射线敏感的小肠,放射疗法不太适合结肠癌,但可用于直肠癌。至于射频烧灼术(Radiofrequency Ablation,RFA)据悉较常运用在肝癌,譬如当大肠癌转移或扩散时,可以此去消灭肝癌细胞。总的来说,手术仍在大肠癌治疗中扮演主要的角色。

大马第二大常见癌症

由于大肠癌初期无明显症状,我国超过60%的患者确诊时已是第三期或以上,加上大部分的年纪较大,仅30%的确诊患者年龄低于55岁,令死亡率超过60%,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。

根据2012至2016年大马国家癌症登记局报告(MNCRR),大肠癌是大马第二大常见的癌症,仅次于乳癌,更是男性的头号癌症杀手。根据统计,华裔患病的比例最高,接着是巫裔和印裔。

2018年出版的《大马癌症生存者研究》(MyScan)分析了2007至2011年15种病例最高的癌症数据,接着追踪患者病情反应至2016年。其中大肠癌的1年存活率为76.8%、3年为56.9%以及5年为51.1%。

所谓的5年存活率并非是患者只能活5年,而是指已确诊为某疾病的患者5年后的存活几率,临床上常用于比较治疗效果。从中我们也可发现,早期的诊断也会影响存活率,因为发现得越迟,存活率越低。第一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75%、第二期为72%、第三期为55%,而第四期则少于20%。这些数据结合了结肠癌和直肠癌病例,而结肠癌的情况一般相对好些。

Dr Loo Geng Loon
卢竞伦医生(Loo Geng Loon)
大肠外科顾问



溃疡性大肠炎>10年 肠癌风险增

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因素很多,无法预防的包括遗传(基因突变)和消化系统疾病,例如溃疡性大肠炎(ulcerative colitis)等。早前宣布辞职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,正是因为患有溃疡性大肠炎。此症好发于年轻族群(20至30岁),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终身疾病。患者经常出现血性腹泻或慢性腹泻、下腹部疼痛、急便感、恶心呕吐、食欲减少或体重下降等症状,严重时可能导致关节疼痛、眼睛问题或肝病。

溃疡性大肠炎一般可以药物治疗,若发炎严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,无法通过药物控制,就需要接受手术将大肠切除。一般而言,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和追踪治疗,而病史超过10年者,演变成大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。

其他可被预防的风险因素,包括食用加工肉制品(香肠、火腿、培根、汉堡肉等)和红肉(牛、羊和猪)、极少摄取蔬果、吸烟、酗酒和过重者。现代人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(sedentary lifestyle),对个人健康与体重造成显着影响。美国癌症协会建议,成人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譬如散步、跳舞、瑜伽、骑脚踏车等,以降低癌症风险。

多吃蔬菜摄取纤维已被证明有助于减少罹患大肠癌的风险。那么究竟具体要吃多少呢?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表明,与不吃任何蔬果比较,每日摄取10份的蔬果,可以将癌症风险降低13%、心脏病风险降低28%和31%的过早死亡风险。一份蔬果的量定义在80克,相当于一颗小苹果、香蕉、梨或或满满3汤匙煮熟的蔬菜。

FIT最简单 无症状者适用

筛查是最能有效减少大肠癌病发率的方法。由于大肠息肉和肿瘤容易因为摩擦而出血,然后附着在粪便排出,因此粪便免疫化学测试(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,FIT)是最为简单方便、适用于没有任何症状者的初步测试。我们可以检验分辨当中是否存在肉眼观察不到的微量血液,了解肠道是否有出血现象。需要注意的是,肠道出血也未必是息肉或肿瘤所致,痔疮或发炎(溃疡性结肠炎、食物中毒、细菌感染等导致)也是可能的导因。

若检验结果呈阳性,可经由大肠内窥镜(colonoscopy)作进一步诊断,若过程中发现了肠息肉,也可直接切除,以阻断癌症的发生。由于医生需要将前端装有镜头的柔软管子经肛门伸入大肠内,许多人心理上有些抗拒,不过这是最有效预防大肠癌的方法,医生会给予药物放松,并不会疼痛,只是术前准备比较繁琐。过程一切顺利的话,只需15分钟至20分钟就能够检查整个肠道结构了。

一般建议50岁及以上人士进行大肠镜检查,若结果无碍,那么5至10年之后再做一次就好。只是间中若出现任何症状,譬如在饮食习惯没有变动的情况下,排便习惯从每日1次变为3或4日一次,那么就需要特别留意。

常见大肠癌症状为:

-排便习惯改变(如便秘或腹泻)
-粪便带血
-腹痛或不适
-体重下降
-贫血
-原因不明的疲劳

以上的建议是针对低风险的普通人,若是有家族病史等高风险群,譬如父亲在50岁前曾罹患大肠癌,那么你最好早个10年,在40岁时接受大肠镜检查,以及早发现和治疗。”

大肠癌3问:排便时间规律更胜次数

问1:为什么大肠会出现息肉?
答:其实不仅是大肠,人体的其他部位也会出现息肉,譬如有我们会发现手臂会莫名出现“小肉粒”一样。而大肠(和小肠)的细胞增殖速度非常快,因此不排除过程中异常增生,渐渐形成息肉。其他可能的原因可能与粪便含有的毒素刺激,或是个人生活习惯和环境等有关。

问2:什么情况下需进行俗称“人工肛门”的结肠造口手术 (colostomy)?
答:并非每名接受手术的大肠癌者都需要肠造口,且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的。通常肿瘤位于直肠的患者,需要肠造口的几率比较大,因为比起结肠,直肠在接合时破裂的风险较高。不过也需视病灶位于直肠上、中或下半段,而在较高的位置也可考虑不做造口。有时候结肠癌患者在求医时已出现肠道梗阻,令结肠过度扩张或膨胀,甚至影响了血管,那么考虑到术后出现吻合口漏(Anastomotic Leakage,AL)几率较高,医生会鼓励做暂时性的肠造口,将结肠拉出于腹壁做一开口为排泄之用,这样能够起到保护、减压(避免肠破裂)和促进伤口愈合作用。

问3:一个人要天天排便才算健康吗?
答:若能每日排便是好的,因为这能减少粪便停留在肠道的时间,不过这也不是唯一衡量肠道健康的指标。由于每个人食量大小与饮食习惯不同,经消化吸收后来到大肠的时间也不一样,排便频率也因人而异。其实最重要的是排便时间规律,若不觉得肚胀,即便是2至3天才排便一次,也是没有大问题的,否则最好是多吃一些有助于排便的蔬果,譬如香蕉、木瓜或火龙果等。

新闻背景
以漫威电影《黑豹》闻名的好莱坞演员查德维克博丝曼(Chadwick Boseman)在8月杪传出大肠癌病逝,享年43岁。根据家人所发表的声明,他于2016年确诊第三期大肠癌,之后渐渐发展至第四期。即便如此,他仍在接受手术及化疗的情况之下,坚持完成了多部电影。由于他生前未曾公开提及患癌的事,噩耗一出即令外界为之惊讶。大肠癌过去被认为好发于50岁以上族群,但是已有许多研究指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。

Chadwick Boseman

 

**温馨提醒: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看诊依据,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。

   返回